长江职业学院课程标准制订与管理办法
长职院〔2011〕9号
课程标准是依据高职课程的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对教育教学应达到的指标所做的具体描述,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为教学双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标准的制订原则
1、课程设计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
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
2、制订课程标准要依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防止脱离培养目标而片面强调本课程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公共课、专业基础课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
3、课程标准的制定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参照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设置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和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4、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制订相适应的课程标准。
5、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
1、课程标准由各院系(部)组织相关教研室制订。由教研
室负责人或课程负责人主持,组织授课教师在认真学习研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并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专业核心课程要与行业企业专家充分沟通研讨,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组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完成课程设计工作。
2、教研室负责组织相关教师、企业技术人员,集体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初稿。院系(部)组织有关专家(核心课程必须经院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对课程标准进行论证审定后,报送教务处备案。
3、教务处根据本办法对课程标准及制订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协调和检查。
三、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
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开设的课程(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均应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要求见附件。
四、课程标准的执行和管理
1、课程标准是学校具有法规性质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必须严肃认真执行。各教研室要依据课程标准,选用或编写教材,组织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评价。
2、教研室如对课程标准拟进行调整,应向院系(部)提出修订申请。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和程序与制订的要求相同。
3、各教学单位和教务处应对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组织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课程标准制订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讲授一门门课程来实现的,因此,课程标准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2、课程标准既要规定知识和能力标准,也要将素质培养纳入其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融入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以及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
3、课程标准应理解为课程的基本要求,应有一定弹性。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不应过分强调选拔与淘汰,而应强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4、课程标准应面向未来、适应未来,要把发展潜在能力与获得技能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行业主流技术、核心技术。
附件:课程标准参考样本
附件:
课程标准参考格式(此格式为参考格式,可根据各课程的特点进行适当修改)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学时: 学分:
编写执笔人: 审定负责人: 课程编码: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要明确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还是基础课程或专业技能课程。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等。
2、课程设计思路
主要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活动设计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
要将组成课程的每一教学单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尽量按照相应的专项能力在实际职业工作中出现的频度、内容的难度和要求掌握的程度进行排序。排序的原则是:将专项能力中频度高和要求掌握程度高者所对应的教学单元确定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低的转化为一般要求;将难度高的专项能力所对应的教学单元定为教学中的难点。
可以结合专业提出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例如:针对行业特点,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堂+景区”、“课堂与车间合一”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等。
3、课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可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入手,专业能力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符合专业要求的、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热情和能力。如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实际的技能和知识。它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具有职业特殊性。
方法能力是指主要基于个人的,一般有具体和明确的方式、手段的能力。它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知识、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职业方法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4、课程内容与要求
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学习情境)。要明确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明晰学时的分布。
在教学目标要求的表述中,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要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使用“了解”、“熟悉”之类对知识掌握要求的动词。
5、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课程对校内生产性或物理仿真(实物模拟仿真)、半物理仿真(混合仿真)和计算机仿真(数字仿真)实训基地条件的要求,主要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与要求。
校外实训条件,工学结合、社会资源等。
网络资源建设,如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课程资源。
6、师资条件
对任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要求。
7、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需要,如何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也可以将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并入前面“课程内容与要求”,按教学单元介绍所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是重点
8、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
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不再简单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和单一的期末考试等做法,推行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通过项目考评、作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逐步实现形成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
学期教学评价X%+过程评价X% + 知识评价X%+……
针对于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可采用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9、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习资料资源:如教材、实训指导书、学习参考书等开发与配套情况,教材的开发要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信息化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的开发与利用。
10、其他说明